•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侦探设备
  • 侦探设备印媒称解放军网上泄密:间谍或假扮军属搞情报
  •   参考消息网5月11日报道印度新德里网站5月5日发表题为《中国要求军队官员不要在社交上泄露机密》的报道称,中方其部队官兵,在使用社交时需谨慎,避免泄露国防机密。

      报道称,援引《解放军报》的报道说,社交上的信息交流有可能很容易导致军队机密遭泄露。

      据该报说,退役军官已经不在军队的监管下,因此部队很难直接监管聊天群体。

      报道说,部队官兵应当保持,谨防一些的人给军队人员设陷阱,从中获取机密信息。

      该报还要求军队对现役人员使用社交应用程序加强管制。

      《解放军报》近日说,通过分享有关军队演习和他们丈夫调动部署的信息,部队官兵的妻子有可能在微信上轻易泄露机密信息。

      该报说,间谍有可能假扮部队官兵的妻子加入聊天群,从中搜集情报。(编译/杨雪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军队里的提示。(图片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港媒:军嫂微信聊天或泄密 解放军某旅设监督员

      参考消息网4月7日报道港媒称,“保密无小事,军嫂也有责”。从上个月开始,解放军第20集团军某旅官兵家属每次打开手机微信,都会收到这样一条提醒信息。

      据《南华早报》4月7日报道,《解放军报》4月6日刊出报道称,上述信息是刚刚上任的中队手机网络保密监督员发出的。

      报道称,官兵的一举一动,成为大家在微信群内热聊的话题,不少军嫂发微信交流:“听说下周一就要去演习了,往年这时都会出现倒春寒,还是让他带上毛衣毛裤好。”还有军嫂说:“再有半月维和部队该启程了,姐妹们给老公准备了哪些东西,晒出来分享借鉴一下。”

      报道称,看到这些微信留言,第20军团某旅的军官马上起来,家属虽然聊的都是生活琐事,但部分内容有泄密隐患。该微信群里面共有50多名活跃用户,有军人家属,有现役官兵,还有个别营区附近的居民商贩。多数都通过绑订手机号码、电脑即时通讯软件QQ帐号而联系在一起,也有透过微信“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加入这个微信群组。

      报道称,这个旅的管理层决定把网防间保密教育延伸到军眷,让军队官兵和眷属认识微博、微信等平台背后的安全隐患,增强保密意识;此外,军队也安排专人担任微信圈保密监督员,即时消除泄密隐患。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微信

      (2015-04-07 12:04:58)

      【延伸阅读】军迷听声音判断中国新型战机发动机 存泄密嫌疑

      新闻背景

      “大连男子为优厚报酬向境外间谍提供500余张‘辽宁舰’照片”。据相关部门披露,大连市局近期破获了两起为境外窃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案件。两名年轻人凭借手机、电脑、网络,把大批重要军工项目、军事目标的照片提供给境外。

      2014年11月1日,我国颁布了一部新法反间谍法,对间谍行为进行明确定义。披露的上述案件明白无误地显示:隐蔽战线的较量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间谍,就是被敌方或外国派遣、,从事刺探军事情报、或进行活动的人。去年以来,从我国连续披露的数起间谍案件来看,境外间谍策反活动的目标群体正在由专业人士向普通扩展,被策反、雇佣的人员有企业员工、高校学生、打工者、军事发烧友等,范围比较广泛。与此同时,基于高速、智能、的宽带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微博、微信、手机、社交网站、PC端门户平台为载体的新、新技术,给间谍刺探军事机密开辟了新的途径。

      防不胜防

      间谍活动盯紧网络泄密

      冷战结束后,的间谍网并没有放松他们对整个世界的。

      某微博发布一张航拍照片,外行人看不出什么,但内行稍做研究就能发现,营房的周围隐藏着一个秘密的军事物资库。据有关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正处于泄密高发期,其中计算机网络泄密发案数已占泄密发案总数的70%以上,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把电脑及其移动介质接上互联网,想要什么信息就能够浏览到什么信息,但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电脑或移动介质一旦连接互联网,里面处理或者存储过的所有信息,都有可能被别人在网上窥视和窃取,而且是“随便拿走没商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这种即时、即时通信、即时反馈的沟通方式,也广泛应用于间谍与反间谍领域上。

      广东省国安机关曾公布一起境外情报机构通过网络策反境内人员,窃取中事机密的案件,同一境外情报机构近年针对涉世未深的中国学生实施了数十次网络策反活动。多数学生是在网上求职或网聊过程中被境外间谍盯上,境外情报机构主要以积极兑现酬金的形式吸引和粘住学生,兼以等手段,但不见面。因此,为防范间谍侵入,普遍军人以军人身份在互联网上开设博客、聊天交友。

      通过拦截电子邮件窃取情报,也是如今间谍经常采用的手段。邮箱不是保险箱,普通人为邮箱设置的密码,“黑客”几分钟就可以攻破。《焦点》曾引述英国情报机构的消息称,一名与俄罗斯女间谍“陷入爱河”,两人每天互发100多条短消息或者电子邮件,内容包含北约的情况、美国访欧以及其他的事务。随后,这名女间谍将这些情报传回了俄罗斯情报机构。

      其实,现代间谍窃密技术已经高度发达。据报道,情报机构能在数百米的距离外用一种特殊机器测量窗户玻璃的轻微振动,经过特殊处理后,可以获取房间内的谈话内容。情报机构还开发了通讯截留系统,系统内记录了大量目标人士的声音特征,或者他们的姓名,只要通讯中一出现目标声音或姓名关键词,系统就会自动追踪并截获。

      无孔不入

      间谍活动从何处下手

      盯住军迷窃取情报随着周边局势的发展,军迷群体迅速扩大。据专家估算,我迷人数目前至少有上百万之众。网络的发展,拓宽了军迷获取军事知识的渠道,使军迷的专业水准快速提升。曾有报道说:一位超级军迷通过分析声音频谱,来判断试飞中的我新型战机发动机型号,并在网上发布他通过数据和材料进行逻辑推导的视频截图。专家认为,这种技术分析得出的结论无论准确与否,都存在泄密嫌疑。

      有的军迷为了观看我新型战机试飞,在机场外长期,并将拍摄的图片与人分享。有的在军营阵地照片,或者利用军队野外训练时照片,并把照片上网或通过微信、微博。我军举行军事演习,许多军迷赶往演习地域,在现场附近的山头上架设望远镜和、摄像设备,观察、记录演习场景,并把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作为炫耀军事知识的资本上传互联网。

      拦截祝福短信发现军机重大节假日时,军人自编独具军营特色的祝福短信或利用网络编写电子贺卡时,有时会注明自己的单位职务,个别人甚至在短信或贺卡中泄露部队番号。而手机中由于存储了不少朋友、领导、同事的电话,大量的手机号码有时难免发错,造成泄密。

      拉拢个别学生向境外泄密有的学生安全意识不强、社会经验不够丰富,被境外敌特所利用。开始时,先让学生去查查资料、到军队有关部门联系业务或招聘有价值家庭的学生,采取循序渐进、小恩小惠等手段,慢慢让其产生依赖,然后再安排搜集、窃取情报等任务。比如,一大学航天专业硕士研究生常某,由于挡不住的,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为间谍搜集情报和内部资料50多次,接受“经费”20多万元。

      网络入侵窃取情报据有关部门介绍,网民所熟悉的“黑客”入侵,有不少是一些国家或情报机构组织的间谍窃密活动。为刺探和获取有价值的情报信息,他们采取多种高科技手段和措施,或在计算机芯片上做手脚,在编制程序中暗设代码或预留“后门”,或在软件上设计“活口”程序,然后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或无线将其激活,把其中的各种信息神不知鬼不觉地收进自己的“口袋”。此外,一些网络间谍还在各地广揽网络人才,利用他们到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网站、设置网页、介绍安装新软件等机会,将“”插入关键部门,任其遥控指挥,搜集各种有价值的包括军事方面的信息。

      新闻延伸

      进一步完善保密法规

      间谍刺探情报

      间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一些不掌握秘密的普通也可能被策反,成为替境外间谍搜集情报的目标。2009年7月9日,上海市局,力拓上海办事处的4名员工因涉嫌窃取中国已被,其中包括该办事处总经理、力拓铁矿石部门中国业务负责人。随着案情发展继续扩散,多家央企员工如“多米诺骨牌”般卷入其中。一时间,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施行的商业贿赂,以及中国经济信息非常不安全等议题备受关注。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与关键部门的退休人员成为外资公司员工,也是获取中国商业核心信息的一条捷径。

      围绕防止信息泄密,我国一直在修改、完善相关法规,确立保密资质管理制度。针对无孔不入的间谍活动,对涉密信息系统中应当遵守的保密行为做出更为严格的规范。军事及法律专家:应明确,不得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不得擅自卸载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不得在未采取保密措施的和无线通信、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中传递国家秘密等。

      由于网络泄密防不胜防,商业间谍往往通过窃取经济情报击败竞争对手。因此,确保经济信息安全必须列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借鉴发达国家信息安全保密有益经验,我国应普及保密教育,使军地工作人员特别是、企业掌握防泄密技能。

      事实上,我国现在所遇到的泄密问题还仅仅是个开始,这些情况发达国家早在10年前就遇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经常在的各个部门组织类似的保密检查和网络安全演习,有的规模之大、要求之严,甚至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许多发达国家的保密制度都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接触国家秘密的人员必须签订保密承诺书。二是根据工作需要决定所知悉的国家秘密。此外,严格管理使用智能手机,防止把“隐私”无意中泄露出去。(魏岳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军迷“爬墙党”(图片源于网络)

      (2015-03-18 10:11:00)

      【延伸阅读】美智库关注解放军反间谍新举措:堵住网上泄密

      参考消息网3月13日报道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3月6日发表文章,题目为《打击外国间谍行动的渠道》,作者为马克马蒂斯,全文编译如下:

      2月4日,针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人员发布一项新修订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虽然纲要提出了解放军基层建设政策上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变,但这一纲要和的相关报道凸显了领导层和解放军对应对外国间谍以及通过个人电子产品泄露机密的担忧。纲要中提到的与反间谍担忧相关的内容几乎都是中国已经提到过,或者是现有规章中涉及的内容。就像2014年秋天修订并通过的《反间谍法》一样,一再的修订和对这种规章制度的重申表明中国的反间谍机构看到了中国和军官许多令人不安的行为,以及一些他们无释或者查找泄密源头的敌对活动。从根本上说,这一纲要反映了中国的不安全感,前,外国间谍活动无法在中国展开,而之后,中国却面临着越来越多能够接触到中国机密情报的外国间谍机构。外国间谍活动只是领导层提出的以及展开的一项强化安全的更广泛行动中的一个方面。说: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

      解放军这一新纲要提出从几个方面解决中国的间谍问题。首先,要求对具有身份的人使用手机、互联网上网以及通过电子手段进行的大多数外部联系进行更严格的控制。其次,纲要解放军军官士兵,命令他们替自己干私事,或者是现在已经被明令的收受贿赂,这些做法损害了军队士气。第三,纲要扩大了背景情况审查的范围,包括对心理状况的评估。心理筛查是国际上的安全检查的通用手段之一。

      泄密多发生在网上

      新纲要没有提出多少新内容。如果有些观察家认为有些已被记录在案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一直强调需要更好地。2014年9月,在发布一项有关加强军事信息安全的意见前,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而且大约5年前,当时也发布了一份加强解放军信息安全的意见文件。

      个人电子产品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使用一直困扰着解放军,而且中国已经意识到所谓的“公开渠道”,例如网上论坛,可以满足大部分外国情报需求,包括有关中国的情报。2009年,保密工作人员强调了3G手机的,以及它们的新功能对在军事设施中保守秘密所带来的麻烦。

      2014年互联网带来的间谍问题可能军方领导层,门和反间谍机构对付网上间谍行动时遇到的麻烦已经持续了太久。2014年春天,下发了一份意见,提出加强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安全意识。大概并非纯属巧合的是,中国也强调了部下属的广东安全机构打掉一个网上间谍团伙的行动,这一团伙涉及20个省的40多人。中国的一家机构大约同一时间也报道说,中国70%的泄密或者机密被窃取的案例发生在网上。根据最新发布的纲要,这其中可能包括商业猎头、聊天室的参与者和社交联系人。据中国国防大学的一位不具名的专家说,中国自2000年来的200多名间谍中的许多人(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都是在网上活动的。

      执度继续加大

      此次发布的纲要还应当放到2014年11月通过的《反间谍法》的大背景下去看。随着涉及和军事人员的规章制度愈加严格,而且界定更加清晰,反间谍机构也拥有了更大的职权范围,而且不再需要证明泄密者与外国或者海外组织有联系。拥有被认为是的信息或者在公开的论坛中这些信息就可以被视作间谍行为。

      中国评论人士指出,《反间谍法》加强了。称《反间谍法》以1993年的《法》为基础,包含了实践中证明有效的新。这些新中包含有权从间谍活动中获得的经济或者物质好处。

      《反间谍法》中的一条新就是加入“为敌人目标”也算作间谍行动。尽管这可能与机构不时的某些私人侦探网有关,但这条可能更多地与网上军事论坛有关。中国的军迷定期找出令人感兴趣的中队的新动向,并交换有关军事硬件和设施的图片。这些资料对于分析很有用,中国有关部门似乎无法足够快地删除此类信息,以情报泄露。

      

      从纲要发布的背景来看,的和他们采取的堵住安全漏洞的措施是一项更大行动的一部分,这反映出中国反间谍任务的艰巨。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孙建国(音)最近在中央党校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了这一点,提出了国内和国际安全之间的联系。他列举了在方面取得的成就,提到委员会的成立以及一系列新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颁布,其中当然也包括的新。

      这些事件还表明了中国对待反间谍行动方式的演化。1979年,以“打开窗户”的讲话启动了政策。1983年,他成立了部将党的情报部门与的反间谍部门融合起来,这是为了“装上纱窗”将害虫挡在外面。中国网络是一扇更大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中国的可以更快、更难以察觉地流出。解放军修订后的纲要和《反间谍法》解决了难以察觉的泄露这一部分。(编译/燕)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青岛男子被境外间谍策反航母被抓。(图片源于网络)

      (2015-03-13 00:06:00)

      【延伸阅读】境外间谍拉拢军事发烧友 互联网成泄密重灾区

      山东青岛,一名男子在夜色中潜伏到我军航母周围,暗中观察着军舰的停泊和进出港动态,并通过电话和网络不断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境外某间谍。

      广东东莞,李某一名联系热络的“网友”突然抛出,让他偷偷地向国家图书馆订购了大量只有境内专业人员才能订购的军事类书刊。从此,李某开始了泄露国家秘密的道。

      湖南湘潭,少年张某接到一个神秘的快递包裹,他摸出包裹中夹藏的存储卡,并对里面的加密资料进行处理,用电子邮件悄悄发往境外,充当了泄密情报的“传递员”。

      这些并不是谍战剧中的场景,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近期,我国连续披露了数起普通中国被外国间谍拉拢、策反的案件。

      间谍,这一看似古老而遥远的话题再次进入视野中。

      11月1日,十二届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国反间谍法》,引起的广泛热议。针对间谍策反的相关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教研部于巧华教授、裴士连博士。

      普通人也可能境外间谍策反

      中国青年报记者:于教授,裴博士,非常感谢二位接受我们的专访。近期我国披露了多起普通中国被外国间谍拉拢、策反的案件。这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原来间谍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在你们看来,哪些人容易成为境外间谍拉拢和策反的目标?

      于巧华:过去境外间谍机构策反的对象主要是掌握国家军事、、外交、经济机密的相关人员。目前,境外间谍策反活动的目标群体正在由这些专业人士向普通扩展。现在一些不掌握秘密的普通也可能被策反,成为替境外间谍搜集情报的“棋子”。

      从公开的间谍窃密案件来看,被策反、雇佣的人员有企业员工、高校学生、打工者、军事发烧友等,范围比较广泛。

      中国青年报记者:看来普通也有被间谍策反的风险,那么这些不掌握秘密的人为什么也会被境外间谍盯上?

      裴士连:有些人虽然不掌握秘密,但是间谍可以慢慢去发展他,雇佣他去搜集需要的情报。比如今年4月被机关抓获的曹某,就是接受境外间谍指令去航母照片,这是境外间谍的。

      当然,这些被境外间谍盯上的人必须有接近情报源的机会。比如,有些间谍会雇佣去涉密单位收废品的人员,从废品中找到一些对他们有价值的东西。

      前两年在上海,某国驻华馆人员专门在高档酒店宴请一名在馆内做家政的中国员工,并以提供旅游机会等条件诱使其打听一些消息。这个家政员工觉得不对劲,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丈夫。她的丈夫是名退役军人,一听非常,立刻让妻子了馆的要求。通过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境外间谍的情报几乎是无孔不入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从披露的案例来看,个别高校的学生也成了境外间谍的目标。

      于巧华:个别大学生安全意识不强、社会经验不够丰富,有的还需要寻找一些经济来源以支持学业。境外间谍便用做兼职、发调卷之类的名目去吸引学生,给的酬金也很高,这个时候就有人动心了。比如,一大学航天专业硕士研究生常某某由于挡不住的,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为间谍搜集情报和内部资料50多次,接受“经费”20多万元。他的这种违法犯为,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还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间谍刚开始提的要求一般都比较简单。他们先让学生去图书馆查查资料,或者搞个调研,照样提供丰厚的酬金,慢慢让其产生依赖,然后再安排搜集、窃取情报的任务。实际上这时候学生已经有握在间谍手里,如果想退出,对方就会采取等手段学生继续为他们效力。

      境外间谍拉拢大学生还有几个原因。比如某些大学生在高校里能接触到经济、技术、材料等领域的资料,个别学生参与的课题、项目对间谍来说也可能有价值。而且间谍有可能介入个别学生的求职过程,鼓励其报考涉密的部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军迷“爬墙党”(图片源于网络)

      互联网成泄密案重灾区

      中国青年报记者:最近几年间谍题材的影视剧热播,一些年轻人对间谍的了解也仅限于影视作品和小说,对现实生活里的间谍策反并不是很清楚。从最近公开的案件里,我们可以看到间谍策反的方法是多样的。在你看来,间谍一般会通过哪些手段拉拢目标?

      裴士连:影视剧里的间谍往往看起来很酷,非常神秘。但实际上这些间谍往往伪装得很巧妙,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们有很多用来伪装的身份,比如记者、商人、教人士、教师等。

      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经把从事间谍活动的动机简写为MICE,就是(Money)、意识形态(Ideology)、(Compromise)或(Coercion)、自利(Ego)。境外间谍一般采取、感情拉拢、、满足等方式接近拉拢目标,而且这些手段往往是交叉使用的。

      中国有句老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些被境外间谍拉拢过去的人自身往往也存在着问题。有的人见钱眼开,间谍机构就可能用等来进行拉拢。还有的人喜欢炫耀、心强,为了获得网友追捧而在网上发布一些所谓的“机密信息”,这种人也容易被拉下水。

      中国青年报记者:所以一些活跃在网络上的军事发烧友也是境外间谍关注的对象?

      于巧华:军事发烧友马某某就是因为个人表现欲和心太强被拉下水的。2000年,他在某网站的军事论坛上贴了一篇《×××舰》的分析文章,迫切地等着网友评价。这时,自称L先生的“军情局”间谍发来邮件,马某某“业余钻研军事专业领域竟有如此深厚之”,这就极大地满足了他的心。一来二去,他就被这位L先生发展成了间谍。

      其实不仅是军事发烧友,每一个网民都应该有高度的。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大幅降低了间谍策反的时间、等成本,日益成为境外情报机关获取我国机密的重要渠道。今年5月,广东省机关就破获了一起境外间谍网络策反中国人的案件, 这个间谍已经利用网络在20多个省市策反了50多名网友。

      据全国内务司法委员会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计算机网络泄密事件已占泄密总数的70%以上。这已经是几年前的数据了,但是它很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计算机网络泄密已经严重到和利益。

      中国青年报记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其中大部分网民都是青年人。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上,青年网民该怎么防止泄密,避免成为间谍的目标?

      裴士连:实际上,现在的间谍在选择策反对象时一般都是“普遍撒网、重点捕鱼”。他们会在网上广泛搜集公开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判。我曾经看过一个报道,有国外情报机构声称,在该国获得的情报中,约80%左右来自息,其中又有近一半信息来自互联网。上世纪60年代,某国间谍就是通过照片和其他的息推断出油田需要购买炼油设备,提前做好了准备。

      一些境外间谍会在论坛上故意发布错误的信息,比如部队的番号、装备的性能、武器的参数等,引诱某些真正知情、表现欲又强的网友回帖反驳,从而拿到正确的情报。有些网友甚至把自己拍摄的相关照片贴到网上,这往往会给间谍提供一个线索,这常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所以平时上网一定要有保密意识。

      于巧华:对,这一点非常重要。大家对自己准备提供在网上的信息,要看是否有涉密内容。如果有涉密问题,一定不要在网络上发布。还有,不能为了炫耀自己或获得网友追捧而发布一些涉密信息,特别是一些军事信息。也不能出于好奇心和心,对重要军事设施进行、探听,用作网上谈资。

      此外,大家还要注意,不要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邮件收发带密的信件,不要把涉及的内容保存在与互联网联接的计算机、移动硬盘、光盘等媒介中。

      不能在陷阱里越陷越深

      中国青年报记者:从披露的案例来看,境外间谍在接近拉拢目标时往往会使用各种的名目,具有较强的性,一些中国初期就是被“骗”去的。

      于巧华:你说得对,很少有人会主动去做境外间谍的同伙,往往是掉进了他们布控的陷阱。当这些人发现自己在从事间谍行为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间谍会进一步。这就跟人陷入沼泽地一样,难以自拔。

      中国青年报记者:实际上一些年轻人是无意中被拉下水的,然后面对间谍的不知道该怎么抽身。那么您认为遇到这种问题应该怎么办?

      于巧华: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根据《反间谍法》第二十七条:“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资助他人实施,或者境内机构、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实施间谍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实施间谍行为,有自首或者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给予励。” 第二十八条:“在境外受或者受参加敌对组织、间谍组织,从事危害中华人民国的活动,及时向中华人民国驻外机构如实说明情况,或者入境后直接或者通过所在单位及时向机关、机关如实说明情况,并有表现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国青年报记者:如果明知对方是间谍还不采取措施,不仅会给带来严重危害,自己也可能付出惨重代价。

      于巧华:在陷入泥潭难以自拔的时候,当事人应该立即主动向有关安全机构反映情况,交待自己的违法行动,并积极配合安全机构捉拿间谍。千万不要心存侥幸,铤而走险。

      中国青年报记者:近期公布的案件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正面临着复杂的反间谍形势,但是一些的保密意识相对薄弱。一方面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国反间谍法》,另一方面一些对于如何防范间谍显得有些陌生,您觉得应该如何针对普通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呢?

      于巧华:的确,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不仅仅是一些军事机密,包括许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情报也成为境外间谍所窃取的目标。但是一些人在保密意识方面还相对薄弱。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比如,在中小学开设国防安全和保密教育的公开课,在大学、企业、社区等广泛开展有关法律知识宣传普及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在上分析相关案例,解读国防安全政策,等等。

      安全和保密方面的教育是国防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可以让大家了解的责任,同时也能让大家明白间谍对带来的严重危害,以及从事间谍行为带来的法律后果,让普通提高安全意识,远离间谍的陷阱。

      (2014-12-05 0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