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房地产信托发行猛增,而一些信托公司采取了激进的手段拓展项目,导致市场中出现了风险评估不足的项目。随着近期金融领域持续的流动性紧张,可能会有房地产信托违约事件出现。在中国经济需挤泡沫的当下,房地产信托今年总还款额约3100亿元,兑付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面对风险,房地产信托一般采用借新还旧或者展期等手段来短暂缓解风险。如果未来出现房价下跌导致抵押品贬值,资金链条将会出现断裂,引发兑付困难…[评论]
2010 至2012 年房地产信托平均预期年化收益 数据来源:WIND、西南证券近年来,在银根紧缩、各行业融资需求强烈的情况下,信托成为资本市场的“高富帅”,规模急剧扩张,收入奇高。而带着“刚性兑付”的固定收益型信托,更是因其高收益、低风险而广受投资者的青睐。
2013年一季度,房地产信托新增额超过了2011年一季度和2012年一季度的总和,同比增幅高达247%。
由于房地产调控影响,银行渠道融资困难。部分房地产企业为了筹集资金,只能寻求信托融资。虽然融资成本每年15%左右,比向银行借款成本几乎高出一半。
据中金公司预计,2013年到期房地产信托规模为2816亿元,本息合计总还款额约为3100亿元。
对信托公司来说,房地产信托兑付高峰已经来临,过去两三年房地产信托发行猛增,而一些信托公司采取了激进的手段拓展项目,导致市场中出现了风险评估不足的项目。比如最近频频出事的新华信托、中融信托、重庆信托等。
信托产品刚性兑付 投资者不能盲目相信众所周知,信托本质是一种投资,投资的特点就是收益与风险并存,世界上没有高收益零风险的投资。投资者博取收益的代价是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在过去经济快速增长的宏观下,信托业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在2007-2011年五年间,产品收益明显高于同业却从未发生风险事件,投资者普遍形成了“信托零风险”的惯性思维。
所谓刚性兑付原则就是信托产品到期,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和固定收益,假如投资出现损失,信托公司要么找资金接手,要么自掏腰包补窟窿。
由于信托牌照稀缺,信托公司重视自身信誉,所以虽然没有法律信托公司必须自己兜底,但是没人愿意打破刚性兑付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托的“刚性兑付”未来不会被打破。
房地产信托产品的兑付风险程度主要看房价的走势。一旦房地产市场持续处于滞涨阶段,房地产信托产品就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兑付问题。一旦房地产信托出现系统性风险,刚性兑付就只是个影子,根本不可能兑现。
目前,中国金融系统的去杠杆效应,正在影响房地产行业,部分房企依靠信托融资的方式会受到,开发商的现金流也会变得紧张,这将增加房地产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的风险。
如果房价下跌,房地产信托将变成成烫手山芋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实行住房货币化以来,在10多年的房地产发展中,虽然进行过几次宏观调控,房价也曾出现过短期的上下波动,但迄今为止房地产行业并未出现过大调整和洗牌,房价的总体趋势也是一直上涨。
房价过去十多年的上升已经使不少人形成思维定式,认为在中等城市以上,特别是、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只会上升,但房地产是一个明显的周期性行业,有涨有跌不会一直无地上涨。
当前,以、上海等一线城市为代表的部分地区房价已经超出普通的承受能力,房价长期上涨不可持续。
如果房地产销售不畅,房价停止上涨甚至下降,那么房地产信托的抵押品—房产和地产就会出现贬值风险,利息和本金就变得困难,资金无法及时回笼资金链条就会断裂,信托所谓高收益零风险的刚性兑付也将成为泡影,必将直接影响投资人的收益。
信托就是信用委托,信托业务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法律行为,一般涉及到三方面当事人,即投入信用的委托人,受信于人的受托人,以及受益于人的受益人。房地产资金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信托投资公司的信任,将自己拥有的资金委托给信托投资公司,由信托投资公司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将资金投向房地产业并对其进行管理和处分的行为。这也是中国目前大量采用的房地产融资方式。
华夏时报:近期,由于银行流动性收紧以及对开发商持续的融资,房地产信托产品销售呈现放缓趋势。与此同时,房地产信托的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开发商借新偿旧的融资方式让房地产信托产品的兑付危机重重。业内人士分析,房地产信托拐点已经隐现。
证券时报网:高收益、零风险的信托类产品无疑是一块诱人蛋糕。然而,由于这类产品的操作方式有悖于市场规律,随着宏观经济降温、监管部门改变,资金风险很可能传导至新入场的投资者。专家提高风险意识,避免成为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和讯网信托:所有信息都指向负面。下半年地产信托募集压力将增大。信托经理称。业内人士表示,尽管短期警报已解除,但在整体流动性趋紧下,如果年底遇钱荒,地产信托违约率会骤增,届时的风险将远超本次,不排除业界曝出庞氏。
作者:张贾龙
邮箱:
策划:毛木子、张贾龙
官博:t.qq.com/cjgc
个人:t.qq.com/zhangjialong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
出品:腾讯网财经频道